異質沙城創作團隊

鍾宏亮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
潘國靈(香港作家)
譚孔文 (浪人劇場藝術總監)
蕭敏(劍橋大學建築系研究生)

參展作品名稱: 異質沙城
【異質沙城】為一次連結建築、劇場與文學的跨界實驗,亦是「2017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參展項目,以香港作家潘國靈的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內描繪的雙重空間為藍本,利用建築和劇場表現,發掘主流城市之下異質空間的存在與可能。團隊在北角不同邊緣及縫隙之城市空間抽取元素,以多種創作手法將地方的氛圍結合故事帶到展覽的竹棚裝置之中。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聯同劍橋大學建築系研究生蕭敏,將小說帶到實地,結合北角異質空間,將文學風景呈現為紙團、布陣、臨時的竹棚工地,交疊於在名字本身已饒有意思的北角Connecting Space HK中。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帶領其團隊,每日於現場作一趟儀式性的體驗式劇場演出。展覽亦涵蓋影像、繪畫、舞蹈等其他媒介。項目由信言設計大使贊助。 https://www.facebook.com/project.heterohk/

思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 林子設計

思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CL3):
作為思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CL3) 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林偉而先生憑藉其超過20年的經驗設計出多個著名項目。作為一位知名的建築師及藝術家,林先生畢業於美國著名康內爾大學建築系,並一直活躍於全球的建築、文化及藝術的舞臺。
自1992年成立CL3以來,林偉而先生藉著各個屢獲殊榮的建築及室內設計項目而得到國際間的肯定。項目種類包括酒店、餐廳、零售、企業客戶、住宅及裝置藝術。

林先生是美國建築師註冊管理局註冊建築師及香港註冊建築師。他同時為多個設計及建築團體的成員,其中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建築師事務所商會有限公司、香港設計師協會、香港室內設計協會、美國建築師學會及香港建築師學會。
林先生除了為建築師外,他更是備受尊崇的藝術家。林先生曾參與設計多項展覽項目,包括2006 及 2010 年在義大利舉行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於2007、2009及2012年舉辦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他的作品曾於香港、成都、南韓、美國及荷蘭等地展出。
林先生致力促進文化教育,現時是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顧問委員會成員及中國諮詢委員會成員,並在香港及海外多個知名的藝術團體擔任要職,其中包括英國泰特美術館 (Tate) 的亞洲藝術收藏委員成員、亞洲協會藝廊諮詢委員會成員以及香港康樂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等,積極推動藝術的發展。
林子設計:
Lim + Lu 林子設計是一家跨領域設計公司, 成立於紐約,目前總部設在香港。林子設計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建築、室內、傢俱和產品設計服務。共同創始人Vincent Lim(林振華) 和 Elaine Lu(盧曼子)在康奈爾大學學習建築設計時相識。當他們兩人在2013年成立林子設計作為業餘愛好時, Vincent是KPF紐約事務所的一名建築設計師,而Elaine在Tiffany & Co致力於零售空間室內設計。他們在2014年國際當代傢俱展ICFF展出了一些傢俱模型,並獲得廣泛好評,之後二人便決定搬到香港全職發展林子設計。林子設計的靈感來源於日常生活的簡單點滴,其設計展現的靈活性,實用性及給人帶來的耳目一新的感覺推進了個性化趨勢。目前林子設計的項目覆蓋香港,紐約和其他城市。
Lim + Lu 林子設計的設計作品被多家國際著名的建築及設計雜誌關注,包括Dezeen, Archdaily, Designboom, Wallpaper*, SURFACE, Elle, Elle Décor, Architectural Digest, Architizer, Architonic, DesignAnthology等。
Lim + Lu 林子設計獲得了2017年法國Maison & Objet亞洲新銳設計師獎、香港《Perspective》40 Under 40設計精英獎和《安邸AD》2017中國最具影響力100位建築、設計精英獎。

參展作品名稱: 手推車
康奈爾大學在紐約市有一個建築系學生專用的工作室,面積約3,000平方英尺,是一個可當作接待室,休息室,評賞室以及舉行活動的多功能空間,結果卻被長期空置。工作室於是尋找一個能賦予它新身分的設計。
“手推車”傢俱系列設計檢視了手推車的固有特性──有時保持直立,有時保持傾斜。這種雙重特性為設計師們所借鑒,成就了一款可移動的傢俱系列作品,同時具有多種特性。比如,傾斜的時候可以作為三座沙發使用,直立後就變成了衣帽架。
傢俱系列由耐用的金屬製成,用色取自柯比意的昌迪加爾城,為全白色彩的工作室注入了鮮活能量。

梁冬亮

梁冬亮,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及英國註冊建築師,分別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建築聯會及倫敦大學學院。在倫敦和香港工作後於2002年成立URB工作室,並先後於香港大學進修專業進修學院、理工大學及中文大學兼任設計講師。其設計項目曾多次在國際比賽獲奬及展出,除建築和室內設計外還包括傢具和燈飾設計。

參展作品名稱: 接凳
「接凳」以香港常見的「凳」為設計基礎,分拆再併合成一組可作為腳踏、茶几和凳子的多功能變形傢具。

Tony LAU Chi-Hoi

Tony LAU Chi-Hoi, Founder and Creative Director of NowHere® Design Ltd., is a renowned MCSD/ Chartered Designer, HKIDA (Pro) with almost 20 years of experience. His works focus exclusively on interior architecture and branding, as well as sustainable interior design, and has award numerous design awards. Actively engaging in media works, Tony was featured in programmes of Hong Kong TVB, Cable TV and NowTV. He is also a columnist of UBeauty Magazine, HKET Property Times etc.. He is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SPACE programme.
Formerly the Committee Chairman of Global Design Award 2015-16 of Hong Kong Designers Association, Lau is passionate in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design scene. Graduated from HK PolyU with his he Interior Design degree, he took up further studies in Property Branding at Central St. Martins, London.
As the winner of Chartered Society of Designers award, A’ Design Award (Milan, Italy) 2017
– Gold Award and numerous CSR awards, he incorporates ground-breaking aesthetics and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technology to his work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www.NowHere.HK

參展作品名稱: 「捉」籮
「『捉』籮」把「捉棋」「竹籮」合二為一,擺放於路邊、公園等各公共空間,融入社區。
作品所有部件均取自香港、用諸香港。在經過粉飾、髹上柔和深淺綠色的竹籮中,放置鮮豔奪目的粗棉繩、棋盤及象棋,藉此重現香港街市中以竹籮盛載各式蔬果物品的獨特景象。平凡的竹籮,經升級再造後轉變成賞心悅目、平易近人的本地社區藝術品。
這個讓人對弈,休憩嬉樂的聚腳點,能善用舊竹籮之餘,又能鼓勵街坊放慢腳步,在此小休小聚。促進鄰里間面對面交流,達到共享互惠,散發正能量。把較大的籮倒置,於內部加入LED燈帶,則化成具照明作用的小几放置棋盤,形態百變。作品在建立與保存街坊文化之餘,更呼應本港迫切的土地問題。在使用之後,可把數個籮堆疊收納。棉繩、棋盤及棋子置於其中,並不佔大量空間,輕便精巧,滲著質璞的香港味道。
作品原料包括竹籮、棉繩、木旗子與紙棋盤,皆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原料。竹的生長速度快,兼具柔韌、防水等特性,為南中國常見的建築與工藝材料。棉、木和紙均可生物降解, 最終回歸自然,留住青山。

Tiago Patatas

Tiago Patatas 是位於香港的葡萄牙人城市規劃家。他從戰略角度和批判性思考城市,在不同的規模,經常在研究和實踐之間的聯繫上運作。目前,他是一位在CURB ﹣建築與城市規劃中心工作的資料搜集員。早前他更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進行研究,他還深入參與了歐盟委員會的項目-歐洲規劃實踐輔助工具。作為顧問,他在歐洲和亞洲的空間設計和規劃領域均做出了貢獻,他曾在波爾圖大學任教。

參展作品名稱: 物品的過渡身份
香港是一個高消耗的城市, 城市規限促使人的生活及物品的使用模式變得多樣化,因此空間和物件的特性會獲得意想不到的轉變。
透過鏡頭解釋香港這些現像, 社區對紙箱的廣泛重複利用和改造加速其改革幅度。例如一個簡單的容器消耗品,這些盒子很快就被當成了垃圾,一些低收入的老年婦女會收集和重新利用它們成為一種商品,後來賣給菲律賓社區,好像那些家庭傭工,他們會將紙板轉變成一個臨時的家或聚集區域。物品的過渡身份突顯了香港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但被忽視的現象,並試圖更新城市對其挑戰的理解。

納研作室 (曾偉俊,何鴻禮,陳雋浩,高浚明)

TSANG Aron Wai Chun received his MArch and BA(AS) fro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ith Distinction. He has previously worked in the renowned offices in Hong Kong, Seoul and Stockholm. His personal works have been awarded and featured at multiple competitions and publications, in which he was also awarded as one of the 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s in 2014. Cofounded in 2016, Tsang is currently the design director of Napp Studio.
Alfred received his BA(AS) fro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has previously worked in Hong Kong, China, Uganda and Rwanda. Apart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he also had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movie set design and UX design. HO Hung Lai Wesley received his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t Harvard GSD in 2015 and Bachelor Degree in Architectural Studies (First Class Honours) at HKU in 2010. He has worked 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China. In OMA New York, He was a major designer for Manus X Machina Exhibi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s well as the Vogue Gala centerpiece and venue setting. He also worked on Mori Tower and the winning scheme for the new museum extention at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in Buffalo. He was a teaching assistant for option studio at Harvard GSD and Career Discovery at HKU. His work was exhibited in US, Europe and China; and was published in a+t magazine, WIRED Japan, Milan Expo 2015 USA Pavilion website and GSD Platform.

參展作品名稱: 山凝
從學術名詞演變為萬⽤潮語,【⼟地問題】⼀詞囊括了⼟地供應,權益分配,⾃然保育等近年熱議的話題,⽽其解決⽅案也成為多屆政府和各界專業⼈⼠的頭號難題。
從2014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2016年的””元朗橫洲發展計劃””到2017年的””可持續⼤嶼藍圖””, 我們可以預⾒未來的主要發展⺫標將集中於鄉郊地區,⽽⾹港作為擁有全球最⼤受保護郊野公園⽐例的城市,發展綠化地是否真的是我們唯⼀的””⽣路””?作品以6個我們最⽿熟能詳的⾹港郊區:北⼤嶼⼭,⼤帽⼭ ,獅⼦⼭,⼤欖,南丫島, 太平⼭⼭頂為原型,製作出⼀系列冰塊模具供公眾換領。有別於嚴肅的學術討論, 我們希望以隨處可⾒的⽇⽤品切⼊公共議題,把即將溶化的⼭脈⽐喻作可能流失的郊野公園,⽤較輕鬆的⼿法喚起公眾對⾹港的發展政策作出反思甚或參與。
-《可持續⼤嶼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為未來路向,包括開發三個智慧型低碳社區,即東涌新市鎮擴展、⼩蠔灣發展和東⼤嶼都會,整個⼤嶼⼭⻑遠有潛⼒為70萬⾄100萬⼈⼝提供居所。.南保育⽅⾯,則在⼤嶼⼭南⾯⽔域劃定四個海岸公園,並積極推廣⾃然⽂化保育及教育⼯作。

萬子夾設計

萬子夾設計是一間工業設計工作室,為日常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目前專注於航空及座位相關的設計工作。我們的專長是在高度受限的環境中優化空間的運用。

參展作品名稱: 李誠軒,廖富成,Rachel Suming
Paperclip Armrest是為改善公共空間中擠逼坐位帶來的不舒適感而設計的,比如在火車、飛機或電影院等等。這項設計有獨特的雙層結構,容許你和旁邊座位的人同時摆放手臂而不感到尷尬或逼狹。這個專利設計已獲得全球多個知名獎項。

Eravolution

“生活中的詩情玩意。”
Eravolution是一所傢俱、生活精品、及建築裝置的跨界别設計室。設計室透過對科學及大自然的理解作研究及分析尋找方案。我們意在挑戰設計與藝術不融的既有觀點,追求一套全新的審美,功能,以及可持續概念。我們的目標是呈獻一系列與主流不同的薈萃為生活注入點滴情意。於2010年在倫敦成立,我們的工作室現設於香港。作品定位為受東方文化糅合西方設計理論影響的香港設計。

參展作品名稱: 疊椅
尺寸: L585 x W535 x H850mm (椅子狀態); L850 x W650 xH30mm (頁篋狀態)
物料: 布料/皮革;酚醛層壓板
「疊」椅是一張以優化空間效率為目標而設計的嶄新收放式家具。作品結合了中國摺紙工藝與西方設計思維。椅子可以在瞬間摺疊起來並大幅度縮減其體積以便攜帶及存放。設計是一個顯刻的工程成果:它實現了良好的舒適性,觸感和美學水平,但免除了任何復雜的機械或電子裝配。設計不僅呈現着一個新的樣式,它也反應着未來對高密度現代生活的日益需求。

寄寓

參展作品名稱: 香港傳奇建築lolly maker
我們熱愛建築,也喜歡美食,更希望跟別人分享。為此我們設計了冰條模,使任何人都可以製造自己的冰涼建築雪條。這次的系列包括了4棟座落中環、富有特色的摩天大樓,它們是:中銀大廈,匯豐總行大廈,渣打銀行大廈跟怡和大廈。我們希望公眾會喜歡這些雪條模具,並對這些建築物有多些了解,對身邊的建築物多加留意。因為,咬一口中銀大廈,或是邊走邊舔著匯豐總行,不是很有趣嗎?

劉昇陽

劉昇陽, 出生成長于香港,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獲建築學學士學位,後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之前,她曾于國際知名事務所從事建築實踐工作,在眾多國際競賽以及文化項目、大型城市發展項目中,與美國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汤姆·梅恩主持的墨菲西斯 Morphosis Architects事務所和荷蘭鹿特丹MVRDV事務所合作。在香港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亞洲工作時,曾參與香港西九龍文化競賽。近期,其參與了Farrells与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M+博物館專案。
她的研究領域涉及城市整體規設計、城市流動性和基礎設施、建築類型學、可持續設計策略等。她相信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能將專業技術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目前她的教學包括; 主持香港大學建築碩士設計班授課, 主講的城市研究設計班 — “城市流動和智慧基礎設施”、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科生設計班等。近年來,她定期被邀參加香港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美術學院, 同濟大學等高校建築設計課客席評審員。

參展作品名稱: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城市流動性及智慧基礎設施
今日的香港是享譽世界的現代化都市及國際金融中心。當中的發展過程,背負着不同的故事,和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努力和血汗。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獅子山下精神,正成就了這力量的源泉!
今年齊步踏入四十周年誕辰的一香港藝術中心丶海洋公園和香港郊野公園,正見證今天香港可持續性的創建精神,都是獨當一面的品牌。
創建與可持續性是不可分離的。如果一個創意,不能持續,瞬間閃亮,在短時間內灰飛烟滅,又豈能承傳於世?
其實創意丶往往來自於規範和限制。如何在無限的規範、高度的限制中,衝破種種束縛,創造無限想像,正是藝術家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最高使命。作為建築師,我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以活潑互動的手法設計一個多元、新穎的裝置和載體,滿足不同空間、場合和環境的活動需求。
希望通過這種外型便捷簡單,裝置及移動性高、色彩斑斕的組件,可與室外公共空間靈活相結合,讓不同的組合,以最高的可能性來滿足舉辦不同活動的需求! 通過不同的設計,展示个別品牌的獨特性。配合市民的互動,給城區注入新的氣息, 達到“城市公共空間盡用” 的 目的。「城市盡用」讓大家有更多互動、分享的平台,這不正就是香港人的 “執生”精神嗎?
盡用高密度城市中的每一個公共空間, 靈活運用有限資源⋯這種「執生」的生存之道,可說是港人能夠與地球共生的一種「可持續性」的核心價值。
在密集的社區居住環境, 我們希望能藉著這「形」動空間設計; 啟發大家對"留得青山在的傳奇"能夠有更深度的闡釋。並在是次活動中,就香港自己獨有的精神文化傳承、「執生」生存之道,通過互動、交流及討論,尋求共識!

德輔道中人

「行德」,是一個在2017年成立的非牟利團體,旨在由改善德輔道中開始,令香港的核心商業區變得更易行和宜居。
德輔道中人是一群旨在推動德輔道中變為行人電車專用區的義工。德輔道中人秉持多元、開放和可持續的核心價值,透過積極推動社區參與,創建以人為本的德輔道中。

參展作品名稱: 「行德」
德輔道中作為香港其中一條最繁忙的馬路,它的獨特性和魅力由其歷史文化、空間形態、道路用途和使用者共同建構。現時交通工具佔據德輔道中八成以上的空間,行人路極其量只是點與點之間的連繫。
然而,德輔道中,點只一條路?德輔道中潛藏着無限的可能,或許現在就是一個打破常規、集思廣益,讓它們展示出來的時機。這裡展出的是一個結合公眾參與和專業策劃的地方營造。我們問: 德輔道中可否蛻變成一個既具吸引力又有個性的公共空間 ?這裡可否時刻充滿活力? 德輔道中可否成為一條吸引、「易行」和歡迎不同使用者的「道路」?

2017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聯合策展人黃保傑先生及其規劃團隊

黃保傑先生是註冊專業規劃師。作為香港規劃師學會(HKIP)青年規劃師組前主席、「行德」(Walk DVRC)督導委員會成員及拓展公共空間(HKPSI)顧問,他一直致力舉辦各項社區參與及教育活動,藉此向公眾推廣城市規劃及公共空間的重要性。黃先生於2015年夥拍其他熱心的年輕專業人士,一同創辦躍動菁專(LEAPS)——一個房地產及建築界別的專業平台,旨在為香港當前的土地、房屋及其他社會議題提出嶄新的解決方法,讓他們發揮專業所長。今年,他亦是2017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聯合策展人,帶領其規劃團隊參展。

參展作品名稱: 城市盡用 – 時空共用,人物共融
土地、房屋供應問題近年成為香港人最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究竟香港的城市規劃、土地用途分布是如何決定出來呢?從50/60年代前舖後居、混合式發展,到80/90年代的大規模分割各類用途,時至今日,究竟我們的城市空間經已用盡,抑或還有閒置空間,只不過是因為種種限制而不能使用呢?身處e-世代,讓我們一起探討進一步靈活使用各類城市空間(包括工商業大廈、社區設施及公共空間)的可能性,以達至「時空共用,人物共融,社區共創,成果共嘗」的願景。

達樂明 馮惠敏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Instructor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參展作品名稱: 香港棕地 將廢物轉化為資源
香港的棕地主要位于香港新界平原,面積與港島建設用地相當。 香港政府重視它的原因不僅是因爲工業帶來了土地污染,而且棕地的擴張破壞了新界的農田。面對“香港嚴峻的住房問題、與‘上車’需求”,若能將棕地化為有效資源,社會、環境和國民經濟等方面皆會受益。我們相信,棕土再生能為香港的未來作出重大貢獻,而其解決途徑少不了公衆地合力參與。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am: Principle Investigator: Prof. Darwin Lau Prof. Yeung Yam Tristan Wu, Mankit Cheung, Zeqing Zhang Architecture Team: Prof. Adam Fingrut, Prof. Kristof Crolla

參展作品名稱: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CDPR) seeks to exp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able-driven robots into large scale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using a cable-driven system, the issue of scale and site size are eliminated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high degrees of accuracy –greater efficiency and design flexibility. CDPR technology will revolutioniz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DPR will expand design possibilities and create more efficient and construction.

CDPR Parallel robots replace rigid links with cables that only provide pull forces, and eliminate push forces.

CDPR Advantages
Scalability
Low weight
High in accuracy
Simplified Structure
CDPR in Architecture
Convenient to Transport
Easily Reconfigurable
High pay-load
High size-to-weight ratio

吳兆昌、吳乃強、楊昊彥、何煦晴、鄭展朗、鄧韻婷、張天藍、關愷璘、趙俊傑

當一班對建築與藝術充滿熱誠﹑想法天馬行空的建築系學生聚首一堂時,他們互相衝擊,創造出似是而非的幻想。擁有著創造及啟發別人的雄心,這班年輕人聯合起來成為一隊「自己設計自己做」的使者,尋求著大大小小的渠道去向世界展示自己別樹一格的想法。
2015年,這個隊伍有幸參與2015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去展示其中一項作品 – the Dignity of Obsolescence,因而創立。從那時起,這群年輕人開始更加意識到藝術與建築的力量,更積極地創造更多刺激社會思考的創作。

參展作品名稱: 狹處【縫】生
香港人來自不同的地方,當中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種族及背景,大家匯聚於香港這個狹窄的環境內,透過互相合作及交流,一起靈活變通地交織出融合多元文化的傳奇城市故事。

建築師/攝影師 鄭振揚

受其建築師背景影響,鄭振揚的攝影構圖著重線條和韻律,作品於國際大賽中屢獲殊榮,包括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冠軍,年度國際攝影師總冠軍,索尼世界攝影大獎等多個獎項,今年更獲選為Perspective 40 under40亞太區40位傑出設計師和藝術家之一。鄭曾於香港、亞洲和歐洲展出作品,並獲海內外媒體如CN N,國家地理雜誌,南華早報等廣泛報導。

潘以正

潘以正,從作品中看到的他,是普通的,真實的,也可以說是有點沉悶的,這剛好和他作為一個二十多年廣告人的身分相反。他第一次開始攝影是在中學時候,拿着父親那台Nikon F2,拍拍身邊的人和生活一切。第二次是幾年前當他為一個廣告企劃拍攝資料時,偶然拍了很多和企劃無關的人,那時他知道,原來之前錯過了很多畫面。他喜歡拿着小相機“在街拍”,不會特別選擇一些東西去拍,但會偏向拍一些東西,普通人,普通面孔,普通物件,普通情景,普通幹活,普通情感,不太開心,不太傷感,愈普通的愈是想拍。他最想紀錄下的,是這些普通人,怎樣在這個錯置的時代中生活。

參展作品名稱: 囚
選擇囚這個字,貪其繪形同時亦繪義,這可能是作為一個攝影者的執意。人從出生,已無可選擇地被重重圍困,為地域所困,為國所困,為城為家所困,為姓氏性別身軀面貌膚色所困,為金錢物慾所困,為信念信心信仰所困,為時代歷史未來所困,為自尊所困,為情所困。猶其生於香港,居是在斗室,忙是為呎租,身和心都層層密密被堵住, 陷於囹圄之中 ,沒有一點透氣的窗洞。這,難道是身為人的唯一入口?

Hugo Poon

我不認為自己是攝影師。我只是個平凡人,然而,我對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難忘場景,有著非比尋常的迷戀。這就像一個興奮的旅行者,渴望以難忘的方式記錄他難忘的旅程。
不過對我來說,這是我人生的旅程。如果我能夠記錄我的遭遇,讓它們在我自己和其他觀眾的腦海裡留下一個影像,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喜悅和一點成就……
這是一部小小的相機──富士F10。它讓我在2005年接觸攝影;令我驚訝的是,本來的工餘興趣迅速演變成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在攝影方面,我嘗試保留那些以我眼睛看到,並以心感受到的「東西」之時刻。因此,我對經過計劃、安排及修改的相片,不太感興趣。

Esther Lorenz and studen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Esther Lorenz 是職業建築師及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從事城市研究。她的作品探討了建築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先決條件,以及城市形態與人類生活,社會關係和空間感知的相互作用。她的著作包括與李士橋合編的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Spatial Capabilities in Hong Kong (2014).

參展作品名稱: 香港動覺剪接
香港呈現出獨特的空間特色,主要源於極高的密度,在山海之間有限的土地上開發。以步行為主的城市經歷由一系列室內和室外的公共網絡構成,包括人行道,公共交通系統和復雜的建築空間。
香港擁有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同時,通過城市空間的日常步行活動,通過密集及多層次的空間和氣氛,香港城市為我們帶來了內在的電影感。

香港動覺剪接通過視聽和圖像的方式,捕捉到感性的步行城市審美體驗,探索香港電影,城市空間和動感之間的緊密聯繫。在雙年展展出的作品是沉浸在香港城市之中的結果,通過以步行為主,以多樣的公共交通為輔的移動方式捕捉香港的成果。每一套電影和繪圖集中表現了一個特定的體驗方面,表達了香港獨特的空間特徵的詩意,也提出了反思。同時,這些作品也激發出感知這座城市的新方式,以及以這些深刻洞察的觀察為基礎的創新未來設計。
動覺剪接由 Center for Global Inquiry and Innovation, Arts Council, 及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資助。

「櫈紙牆」 –黎意雄, 梁子程, 楊理崇

這是一次由設計師梁子程與黎意雄(本地設計組合Stickyline成員)與建築師楊理崇的跨界別合作,創作一個以輕巧的紙製摺凳所組成的室內藝術裝置。

參展團隊由本地土生土長建築師及產品設計師所組成。團隊成員認為「執生」的定義在於「彈性」、「靈活」和「可變性」。摺凳正是一個能代表「執生」的物件,它亦是一個解決土地不足的產物。因此,我們以此為概念,把摺凳變成一個更靈活與更輕的東西:以摺紙方式製造一比一大小的摺凳。因為它的輕巧性,我們可以輕易地把大量的成品重疊在一起,使它變成一個能置於不同展覽空間的藝術裝置和特色牆。

S H Λ D O W

S H Λ D O W 建築設計項目包括商業,住宅,酒店,文化及辦公室。
我們著重光與影的配合,對物料的認識及利用,通過不斷的實驗, 務求造出現代,優雅及精確的設計。

參展作品名稱: 城 ‧ 廓
香港以漂亮的夜景見稱,但亦以土地緊拙,密集建築而聞名。遊客在欣賞美麗的夜景的同時,生活於城中的私隱及環境卻受到影響。

城。廓 透過光、影、空間的無限反射,將香港密集的居住環境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當中以另一種手法表達出來,嘗試引發穿越其中的人們對香港居住環境問題的重新思考和感受。

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香港)有限公司

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於1972年,是享譽盛名的專業建築師事務所,服務領域廣泛及多元化,是亞洲區內的表表者。

參展作品名稱: 密度綠洲: 希慎廣場
希慎廣場在環保和節能方面均站在香港高密度建築的最前線,傲視同儕。這項目是全港首幢獲得美國綠色建築協會LEED最高水平「白金級」認證和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BEAM最高水平「白金級」的建築物。項目於2011年完成,建築面積約為66,500平方米。大廈樓高36層(另設4層地庫)、集寫字樓及商場於一身,是繁華熱鬧的銅鑼灣商業區的綠色地標。展覽品旨在展示這個項目在香港高密度建築中具有的代表性,體現各種用途、流線和綠色元素的融合。展覽品的主要部分包括建築圖表和概念模型,使參觀者得以反思在香港建築環境內外可持續發展的潛能,留得青山在。

奧雅納工程顧問

奧雅納是全球眾多知名項目的核心創意力量,橫跨建築環境的各個領域和不同行業。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奧雅納在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85家分支機構,擁有逾13,000名設計、工程、規劃和諮詢專業人員,用創意與熱忱在世界各地營建創新項目。

參展作品名稱: ArupREAL
以ArupREAL體驗建築環境
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等可視化技術已漸漸普及至市民大眾的生活中。建築業界正積極將這些新興技術應用於項目設計和規劃過程中,可視化技術也讓公眾更容易了解建築環境。
作為建築環境數碼化的先行者,奧雅納開發了ArupREAL應用程式,利用簡化的建築資訊模型(BIM)及三維分析模型,呈現建築結構及三維模擬圖像。ArupREAL可以展示虛擬現實中的分析數據和模擬結果,以促進與不同持分者的溝通。應用程式將工程圖紙、圖表和術語變成簡單易明的圖像和分析,讓公眾更直觀地參與建築環境的發展。
微氣候模擬
ArupREAL利用流體動力學計算的微氣候及其他分析結果,呈現不同時段的氣流和日照遮陽等微氣候狀況。
結構設計檢閱
ArupREAL以簡化的建築資訊模型(BIM),呈現虛擬的三維建築結構設計。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於1976年在香港成立, 業務涵蓋建築設計, 總體規劃及室內設計。建築類型廣泛, 包括大型城市綜合發展, 高密度公共交通導向發展(HDTOD), 商業, 住宅, 文化及公共項目等。RLP的design better life 理念引領事務所設計或合作設計出眾多傑出項目, 而且在業界屢獲殊榮, 獲得逾180多個國際及香港設計獎項。事務所更獲得建築界權威雜誌《bd》選為2017世界一百大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一, 全球排名第51位。
事務所現有員工超過600名, 辦事處分佈香港, 北京, 上海, 廣州和深圳。事務所積極參與各類慈善及公益活動, 連續八年獲「商界展關懷」。

參展作品名稱: 城市金剛
源於探討新一屆行政長官所提出關於城市發展的方案,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構思了一棟名為「城市金剛」的市政摩天大樓, 以望成為一個新模範以應對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及房屋供不應求的問題。通過重疊政府, 機構或社區用地(GIC用地)及發展未被充分利用土地, 「城市金剛」成功展示共享空間及多用途發展, 從而節省土地以用其他社區或房屋發展項目。

項目選址鄰近油麻地避風塘, 這變革的市政摩天大樓座落於高速公路樞紐上蓋, 並由重疊區未被充分利用的GIC用地容積率設計而成。「城市金剛」高375米, 被劃分成4個區域性, 內設多用途的空間, 包括青年及長者住所, 政府辨公室, 公共機構, 學校, 空中綠化層, 運動, 文化及社區配套設備等。

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

巴馬丹拿集團成立於 1868 年,前身為巴馬丹拿香港,是東南亞現時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建築及工程師公司,提供由建築設計、工程、規劃至項目管理等建築服務,公司內部亦設有平面和室內設計部門提供全面支援。對於所設計的建築項目,不單講求其功能性,亦重視外型與環境之協調,滿足客戶及用家之需要。

參展作品名稱: SKYPARK
SKYPARK 為人口稠密的旺角區創造一個新的生活模式, 建築師在住宅大廈天台設置會所設施和綠化公園, 由”天梯”連接。這個設計為住戶提供了一個擁抱維港景色的空中草坪,以及室內和室外會所設施空間以讓他們進行娛樂和社交聚會。此外,在主屋頂設置數種環保設施, 例如太陽能光伏板,雨水循環系統, 風力發電系統等。
建築師將裙樓購物商場體量分成較小的類似購物村的建築群,裙樓向奶路臣街方向後退, 形成一個入口廣場及戶外街道。更多的半戶外界面, 垂直綠化,玻璃天窗, 木材與戶外傢私互相配合以創建一個獨特和有趣的購物體驗。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Lap Chi Kwong and Alison Von Glinow founded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in 2016. They earned their Masters of Architectur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Their academic projects have been exhibited at Harvard GSD; have been published in Domus China , Platform 5 , and Platform 6 ; and Lap Chi was an invited speaker for GSD Open House. Prior to opening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They worked at Herzog & de Meuron in Basel, Switzerland for five years, and worked with Wang Shu of Amature Architecture Studio in Hangzhou, China. Since opening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their office has been awarded 1st prize on thre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s, and has been named as one of the top twenty Emerging Architecture Practices in the World of 2017 by Wallpaper* Magazine. They has been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Chicago Architecture Club and Harvard GSD Alumni. Lap Chi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bases his office between Chicago and Hong Kong. He is currently a studio instructor at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ison was born in Chicago and she is currently a instructor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參展作品名稱: 塔中之塔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的垂直住宅方案 ‘塔中之塔’ 獲頒2017香港像素住宅競賽一等獎。我們提案通過參展‘塔中之塔’虛擬世界科技體驗來加深探索香港高密集微型住房概念。
‘塔中之塔’ 將香港的城市垂直性帶入個別居住單位。一向橫行使用的居住空間垂直疊加,每個公寓單位因而形成個別塔狀。方案由三種基本單元形成:
一室, 一房式, 以及二房家庭式單位。為符合住戶的不同需求,每個塔范式擁有獨特的比例,組織,以及色調。 ‘塔中之塔’ 方案強調經濟實惠建築過程,通過系統模塊化以及低重量材料降低制造,運輸成本。此系統將個別單位聚成各種不同規模的建築類型, 譬如四層樓郊區住宅和城市高樓,並融合公共設施和日常起居。
我們提出在City Samarts: Density 2.0 讓參展者通過虛擬世界科技體驗我們的得獎作品方案, 《塔中塔》。參展者能參觀三種住家單位: studio, 一房, 以及家庭式。虛擬世界科技能使訪客親身體驗在塔內往上移動的感覺。有別於常規建築呈現, 《塔中塔》的垂直居住空間會全然開放給公眾體驗。

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於2012年6月7日成立,負責督導和監察九龍東的發展,以加快其轉型為第二個富吸引力的香港核心商業區,支持香港的經濟增長和加強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

參展作品名稱: 九龍東智慧城市試點
九龍東是香港研究推行智慧城市發展的試點。我們旨在為九龍東制定智慧城市框架,勾劃重點策略範疇,建議相關智慧城市措施和進行概念驗證測試,推動九龍東成為充滿活力、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香港核心商業區。

透過不同的計劃,包括「綠色核心商業區」、「起動海濱道計劃」及「後巷計劃@九龍東」,改造舊機場、觀塘及九龍灣工業區成為另一個具吸引力的核心商業區,維持香港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