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宏亮 (中大建筑学院副教授)
潘国灵(香港作家)
谭孔文 (浪人剧场艺术总监)
萧敏(剑桥大学建筑系研究生)
参展作品名称: 异质沙城
【异质沙城】为一次连结建筑丶剧场与文学的跨界实验,亦是「2017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参展项目,以香港作家潘国灵的长篇小说《写托邦与消失咒》内描绘的双重空间为蓝本,利用建筑和剧场表现,发掘主流城市之下异质空间的存在与可能。团队在北角不同边缘及缝隙之城市空间抽取元素,以多种创作手法将地方的氛围结合故事带到展览的竹棚装置之中。
中大建筑学院副教授锺宏亮联同剑桥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萧敏,将小说带到实地,结合北角异质空间,将文学风景呈现为纸团丶布阵丶临时的竹棚工地,交叠於在名字本身已饶有意思的北角Connecting Space HK中。浪人剧场艺术总监谭孔文带领其团队,每日於现场作一趟仪式性的体验式剧场演出。展览亦涵盖影像丶绘画丶舞蹈等其他媒介。项目由信言设计大使赞助。 https://www.facebook.com/project.heterohk/
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CL3):
作为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CL3) 创办人及董事总经理,林伟而先生凭藉其超过20年的经验设计出多个着名项目。作为一位知名的建筑师及艺术家,林先生毕业於美国着名康内尔大学建筑系,并一直活跃於全球的建筑丶文化及艺术的舞台。
自1992年成立CL3以来,林伟而先生藉着各个屡获殊荣的建筑及室内设计项目而得到国际间的肯定。项目种类包括酒店丶餐厅丶零售丶企业客户丶住宅及装置艺术。
林先生是美国建筑师注册管理局注册建筑师及香港注册建筑师。他同时为多个设计及建筑团体的成员,其中包括:香港建筑师学会丶建筑师事务所商会有限公司丶香港设计师协会丶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丶美国建筑师学会及香港建筑师学会。
林先生除了为建筑师外,他更是备受尊崇的艺术家。林先生曾参与设计多项展览项目,包括2006 及 2010 年在义大利举行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於2007丶2009及2012年举办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他的作品曾於香港丶成都丶南韩丶美国及荷兰等地展出。
林先生致力促进文化教育,现时是为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顾问委员会成员及中国谘询委员会成员,并在香港及海外多个知名的艺术团体担任要职,其中包括英国泰特美术馆 (Tate) 的亚洲艺术收藏委员成员丶亚洲协会艺廊谘询委员会成员以及香港康乐文化事务署博物馆专家顾问等,积极推动艺术的发展。
林子设计:
Lim + Lu 林子设计是一家跨领域设计公司, 成立於纽约,目前总部设在香港。林子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建筑丶室内丶家俱和产品设计服务。共同创始人Vincent Lim(林振华) 和 Elaine Lu(卢曼子)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时相识。当他们两人在2013年成立林子设计作为业馀爱好时, Vincent是KPF纽约事务所的一名建筑设计师,而Elaine在Tiffany & Co致力於零售空间室内设计。他们在2014年国际当代家俱展ICFF展出了一些家俱模型,并获得广泛好评,之後二人便决定搬到香港全职发展林子设计。林子设计的灵感来源於日常生活的简单点滴,其设计展现的灵活性,实用性及给人带来的耳目一新的感觉推进了个性化趋势。目前林子设计的项目覆盖香港,纽约和其他城市。
Lim + Lu 林子设计的设计作品被多家国际着名的建筑及设计杂志关注,包括Dezeen, Archdaily, Designboom, Wallpaper*, SURFACE, Elle, Elle Décor, Architectural Digest, Architizer, Architonic, DesignAnthology等。
Lim + Lu 林子设计获得了2017年法国Maison & Objet亚洲新锐设计师奖丶香港《Perspective》40 Under 40设计精英奖和《安邸AD》2017中国最具影响力100位建筑丶设计精英奖。
参展作品名称: 手推车
康奈尔大学在纽约市有一个建筑系学生专用的工作室,面积约3,000平方英尺,是一个可当作接待室,休息室,评赏室以及举行活动的多功能空间,结果却被长期空置。工作室於是寻找一个能赋予它新身分的设计。
“手推车”家俱系列设计检视了手推车的固有特性──有时保持直立,有时保持倾斜。这种双重特性为设计师们所借鉴,成就了一款可移动的家俱系列作品,同时具有多种特性。比如,倾斜的时候可以作为三座沙发使用,直立後就变成了衣帽架。
家俱系列由耐用的金属制成,用色取自柯比意的昌迪加尔城,为全白色彩的工作室注入了鲜活能量。
梁冬亮,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及英国注册建筑师,分别毕业於香港大学丶英国建筑联会及伦敦大学学院。在伦敦和香港工作後於2002年成立URB工作室,并先後於香港大学进修专业进修学院丶理工大学及中文大学兼任设计讲师。其设计项目曾多次在国际比赛获奬及展出,除建筑和室内设计外还包括家具和灯饰设计。
参展作品名称: 接凳
「接凳」以香港常见的「凳」为设计基础,分拆再并合成一组可作为脚踏丶茶几和凳子的多功能变形家具。
Tony LAU Chi-Hoi, Founder and Creative Director of NowHere® Design Ltd., is a renowned MCSD/ Chartered Designer, HKIDA (Pro) with almost 20 years of experience. His works focus exclusively on interior architecture and branding, as well as sustainable interior design, and has award numerous design awards. Actively engaging in media works, Tony was featured in programmes of Hong Kong TVB, Cable TV and NowTV. He is also a columnist of UBeauty Magazine, HKET Property Times etc.. He is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SPACE programme.
Formerly the Committee Chairman of Global Design Award 2015-16 of Hong Kong Designers Association, Lau is passionate in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design scene. Graduated from HK PolyU with his he Interior Design degree, he took up further studies in Property Branding at Central St. Martins, London.
As the winner of Chartered Society of Designers award, A’ Design Award (Milan, Italy) 2017
– Gold Award and numerous CSR awards, he incorporates ground-breaking aesthetics and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technology to his work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www.NowHere.HK
参展作品名称: 「捉」箩
「『捉』箩」把「捉棋」「竹箩」合二为一,摆放於路边丶公园等各公共空间,融入社区。
作品所有部件均取自香港丶用诸香港。在经过粉饰丶髹上柔和深浅绿色的竹箩中,放置鲜艳夺目的粗棉绳丶棋盘及象棋,藉此重现香港街市中以竹箩盛载各式蔬果物品的独特景象。平凡的竹箩,经升级再造後转变成赏心悦目丶平易近人的本地社区艺术品。
这个让人对弈,休憩嬉乐的聚脚点,能善用旧竹箩之馀,又能鼓励街坊放慢脚步,在此小休小聚。促进邻里间面对面交流,达到共享互惠,散发正能量。把较大的箩倒置,於内部加入LED灯带,则化成具照明作用的小几放置棋盘,形态百变。作品在建立与保存街坊文化之馀,更呼应本港迫切的土地问题。在使用之後,可把数个箩堆叠收纳。棉绳丶棋盘及棋子置於其中,并不占大量空间,轻便精巧,渗着质璞的香港味道。
作品原料包括竹箩丶棉绳丶木旗子与纸棋盘,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原料。竹的生长速度快,兼具柔韧丶防水等特性,为南中国常见的建筑与工艺材料。棉丶木和纸均可生物降解, 最终回归自然,留住青山。
Tiago Patatas 是位於香港的葡萄牙人城市规划家。他从战略角度和批判性思考城市,在不同的规模,经常在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上运作。目前,他是一位在CURB -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心工作的资料搜集员。早前他更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研究,他还深入参与了欧盟委员会的项目-欧洲规划实践辅助工具。作为顾问,他在欧洲和亚洲的空间设计和规划领域均做出了贡献,他曾在波尔图大学任教。
参展作品名称: 物品的过渡身份
香港是一个高消耗的城市, 城市规限促使人的生活及物品的使用模式变得多样化,因此空间和物件的特性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转变。
透过镜头解释香港这些现像, 社区对纸箱的广泛重复利用和改造加速其改革幅度。例如一个简单的容器消耗品,这些盒子很快就被当成了垃圾,一些低收入的老年妇女会收集和重新利用它们成为一种商品,後来卖给菲律宾社区,好像那些家庭佣工,他们会将纸板转变成一个临时的家或聚集区域。物品的过渡身份突显了香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被忽视的现象,并试图更新城市对其挑战的理解。
TSANG Aron Wai Chun received his MArch and BA(AS) fro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ith Distinction. He has previously worked in the renowned offices in Hong Kong, Seoul and Stockholm. His personal works have been awarded and featured at multiple competitions and publications, in which he was also awarded as one of the 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s in 2014. Cofounded in 2016, Tsang is currently the design director of Napp Studio.
Alfred received his BA(AS) fro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has previously worked in Hong Kong, China, Uganda and Rwanda. Apart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he also had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movie set design and UX design. HO Hung Lai Wesley received his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t Harvard GSD in 2015 and Bachelor Degree in Architectural Studies (First Class Honours) at HKU in 2010. He has worked 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China. In OMA New York, He was a major designer for Manus X Machina Exhibi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s well as the Vogue Gala centerpiece and venue setting. He also worked on Mori Tower and the winning scheme for the new museum extention at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in Buffalo. He was a teaching assistant for option studio at Harvard GSD and Career Discovery at HKU. His work was exhibited in US, Europe and China; and was published in a+t magazine, WIRED Japan, Milan Expo 2015 USA Pavilion website and GSD Platform.
参展作品名称: 山凝
从学术名词演变为万⽤潮语,【⼟地问题】⼀词囊括了⼟地供应,权益分配,⾃然保育等近年热议的话题,⽽其解决⽅案也成为多届政府和各界专业⼈⼠的头号难题。
从2014年的””新界东北发展计划””, 2016年的””元朗横洲发展计划””到2017年的””可持续⼤屿蓝图””, 我们可以预⾒未来的主要发展⺫标将集中於乡郊地区,⽽⾹港作为拥有全球最⼤受保护郊野公园⽐例的城市,发展绿化地是否真的是我们唯⼀的””⽣路””?作品以6个我们最⽿熟能详的⾹港郊区:北⼤屿⼭,⼤帽⼭ ,狮⼦⼭,⼤榄,南丫岛, 太平⼭⼭顶为原型,制作出⼀系列冰块模具供公众换领。有别於严肃的学术讨论, 我们希望以随处可⾒的⽇⽤品切⼊公共议题,把即将溶化的⼭脉⽐喻作可能流失的郊野公园,⽤较轻松的⼿法唤起公众对⾹港的发展政策作出反思甚或参与。
-《可持续⼤屿蓝图》以「北发展丶南保育」为未来路向,包括开发三个智慧型低碳社区,即东涌新市镇扩展丶⼩蚝湾发展和东⼤屿都会,整个⼤屿⼭⻑远有潜⼒为70万⾄100万⼈⼝提供居所。.南保育⽅⾯,则在⼤屿⼭南⾯⽔域划定四个海岸公园,并积极推广⾃然⽂化保育及教育⼯作。
万子夹设计是一间工业设计工作室,为日常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目前专注於航空及座位相关的设计工作。我们的专长是在高度受限的环境中优化空间的运用。
参展作品名称: 李诚轩,廖富成,Rachel Suming
Paperclip Armrest是为改善公共空间中挤逼坐位带来的不舒适感而设计的,比如在火车丶飞机或电影院等等。这项设计有独特的双层结构,容许你和旁边座位的人同时摆放手臂而不感到尴尬或逼狭。这个专利设计已获得全球多个知名奖项。
“生活中的诗情玩意。”
Eravolution是一所家俱丶生活精品丶及建筑装置的跨界别设计室。设计室透过对科学及大自然的理解作研究及分析寻找方案。我们意在挑战设计与艺术不融的既有观点,追求一套全新的审美,功能,以及可持续概念。我们的目标是呈献一系列与主流不同的荟萃为生活注入点滴情意。於2010年在伦敦成立,我们的工作室现设於香港。作品定位为受东方文化糅合西方设计理论影响的香港设计。
参展作品名称: 叠椅
尺寸: L585 x W535 x H850mm (椅子状态); L850 x W650 xH30mm (页箧状态)
物料: 布料/皮革;酚醛层压板
「叠」椅是一张以优化空间效率为目标而设计的崭新收放式家具。作品结合了中国摺纸工艺与西方设计思维。椅子可以在瞬间摺叠起来并大幅度缩减其体积以便携带及存放。设计是一个显刻的工程成果:它实现了良好的舒适性,触感和美学水平,但免除了任何复杂的机械或电子装配。设计不仅呈现着一个新的样式,它也反应着未来对高密度现代生活的日益需求。
参展作品名称: 香港传奇建筑lolly maker
我们热爱建筑,也喜欢美食,更希望跟别人分享。为此我们设计了冰条模,使任何人都可以制造自己的冰凉建筑雪条。这次的系列包括了4栋座落中环丶富有特色的摩天大楼,它们是:中银大厦,汇丰总行大厦,渣打银行大厦跟怡和大厦。我们希望公众会喜欢这些雪条模具,并对这些建筑物有多些了解,对身边的建筑物多加留意。因为,咬一口中银大厦,或是边走边舔着汇丰总行,不是很有趣吗?
刘升阳, 出生成长于香港,毕业於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後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之前,她曾于国际知名事务所从事建筑实践工作,在众多国际竞赛以及文化项目丶大型城市发展项目中,与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汤姆·梅恩主持的墨菲西斯 Morphosis Architects事务所和荷兰鹿特丹MVRDV事务所合作。在香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亚洲工作时,曾参与香港西九龙文化竞赛。近期,其参与了Farrells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M+博物馆专案。
她的研究领域涉及城市整体规设计丶城市流动性和基础设施丶建筑类型学丶可持续设计策略等。她相信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能将专业技术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目前她的教学包括; 主持香港大学建筑硕士设计班授课, 主讲的城市研究设计班 — “城市流动和智慧基础设施”丶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设计班等。近年来,她定期被邀参加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筑设计课客席评审员。
参展作品名称: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流动性及智慧基础设施
今日的香港是享誉世界的现代化都市及国际金融中心。当中的发展过程,背负着不同的故事,和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和血汗。香港人一直引以为傲的狮子山下精神,正成就了这力量的源泉!
今年齐步踏入四十周年诞辰的一香港艺术中心丶海洋公园和香港郊野公园,正见证今天香港可持续性的创建精神,都是独当一面的品牌。
创建与可持续性是不可分离的。如果一个创意,不能持续,瞬间闪亮,在短时间内灰飞烟灭,又岂能承传於世?
其实创意丶往往来自於规范和限制。如何在无限的规范丶高度的限制中,冲破种种束缚,创造无限想像,正是艺术家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最高使命。作为建筑师,我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以活泼互动的手法设计一个多元丶新颖的装置和载体,满足不同空间丶场合和环境的活动需求。
希望通过这种外型便捷简单,装置及移动性高丶色彩斑斓的组件,可与室外公共空间灵活相结合,让不同的组合,以最高的可能性来满足举办不同活动的需求! 通过不同的设计,展示个别品牌的独特性。配合市民的互动,给城区注入新的气息, 达到“城市公共空间尽用” 的 目的。「城市尽用」让大家有更多互动丶分享的平台,这不正就是香港人的 “执生”精神吗?
尽用高密度城市中的每一个公共空间, 灵活运用有限资源⋯这种「执生」的生存之道,可说是港人能够与地球共生的一种「可持续性」的核心价值。
在密集的社区居住环境, 我们希望能藉着这「形」动空间设计; 启发大家对"留得青山在的传奇"能够有更深度的阐释。并在是次活动中,就香港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传承丶「执生」生存之道,通过互动丶交流及讨论,寻求共识!
「行德」,是一个在2017年成立的非牟利团体,旨在由改善德辅道中开始,令香港的核心商业区变得更易行和宜居。
德辅道中人是一群旨在推动德辅道中变为行人电车专用区的义工。德辅道中人秉持多元丶开放和可持续的核心价值,透过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辅道中。
参展作品名称: 「行德」
德辅道中作为香港其中一条最繁忙的马路,它的独特性和魅力由其历史文化丶空间形态丶道路用途和使用者共同建构。现时交通工具占据德辅道中八成以上的空间,行人路极其量只是点与点之间的连系。
然而,德辅道中,点只一条路?德辅道中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或许现在就是一个打破常规丶集思广益,让它们展示出来的时机。这里展出的是一个结合公众参与和专业策划的地方营造。我们问: 德辅道中可否蜕变成一个既具吸引力又有个性的公共空间 ?这里可否时刻充满活力? 德辅道中可否成为一条吸引丶「易行」和欢迎不同使用者的「道路」?
黄保杰先生是注册专业规划师。作为香港规划师学会(HKIP)青年规划师组前主席丶「行德」(Walk DVRC)督导委员会成员及拓展公共空间(HKPSI)顾问,他一直致力举办各项社区参与及教育活动,藉此向公众推广城市规划及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黄先生於2015年夥拍其他热心的年轻专业人士,一同创办跃动菁专(LEAPS)——一个房地产及建筑界别的专业平台,旨在为香港当前的土地丶房屋及其他社会议题提出崭新的解决方法,让他们发挥专业所长。今年,他亦是2017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联合策展人,带领其规划团队参展。
参展作品名称: 城市尽用 - 时空共用,人物共融
土地丶房屋供应问题近年成为香港人最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究竟香港的城市规划丶土地用途分布是如何决定出来呢?从50/60年代前铺後居丶混合式发展,到80/90年代的大规模分割各类用途,时至今日,究竟我们的城市空间经已用尽,抑或还有闲置空间,只不过是因为种种限制而不能使用呢?身处e-世代,让我们一起探讨进一步灵活使用各类城市空间(包括工商业大厦丶社区设施及公共空间)的可能性,以达至「时空共用,人物共融,社区共创,成果共尝」的愿景。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Instructor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参展作品名称: 香港棕地 将废物转化为资源
香港的棕地主要位于香港新界平原,面积与港岛建设用地相当。 香港政府重视它的原因不仅是因爲工业带来了土地污染,而且棕地的扩张破坏了新界的农田。面对“香港严峻的住房问题丶与‘上车’需求”,若能将棕地化为有效资源,社会丶环境和国民经济等方面皆会受益。我们相信,棕土再生能为香港的未来作出重大贡献,而其解决途径少不了公衆地合力参与。
参展作品名称: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CDPR) seeks to exp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able-driven robots into large scale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using a cable-driven system, the issue of scale and site size are eliminated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high degrees of accuracy -greater efficiency and design flexibility. CDPR technology will revolutioniz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DPR will expand design possibilities and create more efficient and construction.
CDPR Parallel robots replace rigid links with cables that only provide pull forces, and eliminate push forces.
CDPR Advantages
Scalability
Low weight
High in accuracy
Simplified Structure
CDPR in Architecture
Convenient to Transport
Easily Reconfigurable
High pay-load
High size-to-weight ratio
当一班对建筑与艺术充满热诚、想法天马行空的建筑系学生聚首一堂时,他们互相冲击,创造出似是而非的幻想。拥有着创造及启发别人的雄心,这班年轻人联合起来成为一队「自己设计自己做」的使者,寻求着大大小小的渠道去向世界展示自己别树一格的想法。
2015年,这个队伍有幸参与2015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去展示其中一项作品 – the Dignity of Obsolescence,因而创立。从那时起,这群年轻人开始更加意识到艺术与建筑的力量,更积极地创造更多刺激社会思考的创作。
参展作品名称: 狭处【缝】生
香港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当中有不同的思想丶文化丶种族及背景,大家汇聚於香港这个狭窄的环境内,透过互相合作及交流,一起灵活变通地交织出融合多元文化的传奇城市故事。
受其建筑师背景影响,郑振扬的摄影构图着重线条和韵律,作品於国际大赛中屡获殊荣,包括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冠军,年度国际摄影师总冠军,索尼世界摄影大奖等多个奖项,今年更获选为Perspective 40 under40亚太区40位杰出设计师和艺术家之一。郑曾於香港丶亚洲和欧洲展出作品,并获海内外媒体如CN N,国家地理杂志,南华早报等广泛报导。
潘以正,从作品中看到的他,是普通的,真实的,也可以说是有点沉闷的,这刚好和他作为一个二十多年广告人的身分相反。他第一次开始摄影是在中学时候,拿着父亲那台Nikon F2,拍拍身边的人和生活一切。第二次是几年前当他为一个广告企划拍摄资料时,偶然拍了很多和企划无关的人,那时他知道,原来之前错过了很多画面。他喜欢拿着小相机“在街拍”,不会特别选择一些东西去拍,但会偏向拍一些东西,普通人,普通面孔,普通物件,普通情景,普通干活,普通情感,不太开心,不太伤感,愈普通的愈是想拍。他最想纪录下的,是这些普通人,怎样在这个错置的时代中生活。
参展作品名称: 囚
选择囚这个字,贪其绘形同时亦绘义,这可能是作为一个摄影者的执意。人从出生,已无可选择地被重重围困,为地域所困,为国所困,为城为家所困,为姓氏性别身躯面貌肤色所困,为金钱物欲所困,为信念信心信仰所困,为时代历史未来所困,为自尊所困,为情所困。犹其生於香港,居是在斗室,忙是为呎租,身和心都层层密密被堵住, 陷於囹圄之中 ,没有一点透气的窗洞。这,难道是身为人的唯一入口?
我不认为自己是摄影师。我只是个平凡人,然而,我对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难忘场景,有着非比寻常的迷恋。这就像一个兴奋的旅行者,渴望以难忘的方式记录他难忘的旅程。
不过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的旅程。如果我能够记录我的遭遇,让它们在我自己和其他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影像,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喜悦和一点成就……
这是一部小小的相机──富士F10。它让我在2005年接触摄影;令我惊讶的是,本来的工馀兴趣迅速演变成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在摄影方面,我尝试保留那些以我眼睛看到,并以心感受到的「东西」之时刻。因此,我对经过计划丶安排及修改的相片,不太感兴趣。
这是一次由设计师梁子程与黎意雄(本地设计组合Stickyline成员)与建筑师杨理崇的跨界别合作,创作一个以轻巧的纸制折凳所组成的室内艺术装置。
参展团队由本地土生土长建筑师及产品设计师所组成。团队成员认为「执生」的定义在于「弹性」、「灵活」和「可变性」。折凳正是一个能代表「执生」的物件,它亦是一个解决土地不足的产物。因此,我们以此为概念,把折凳变成一个更灵活与更轻的东西:以折纸方式制造一比一大小的折凳。因为它的轻巧性,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大量的成品重叠在一起,使它变成一个能置于不同展览空间的艺术装置和特色墙。
Esther Lorenz 是职业建筑师及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从事城市研究。她的作品探讨了建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先决条件,以及城市形态与人类生活,社会关系和空间感知的相互作用。她的着作包括与李士桥合编的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Spatial Capabilities in Hong Kong (2014).
参展作品名称: 香港动觉剪接
香港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色,主要源於极高的密度,在山海之间有限的土地上开发。以步行为主的城市经历由一系列室内和室外的公共网络构成,包括人行道,公共交通系统和复杂的建筑空间。
香港拥有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同时,通过城市空间的日常步行活动,通过密集及多层次的空间和气氛,香港城市为我们带来了内在的电影感。
香港动觉剪接通过视听和图像的方式,捕捉到感性的步行城市审美体验,探索香港电影,城市空间和动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双年展展出的作品是沉浸在香港城市之中的结果,通过以步行为主,以多样的公共交通为辅的移动方式捕捉香港的成果。每一套电影和绘图集中表现了一个特定的体验方面,表达了香港独特的空间特徵的诗意,也提出了反思。同时,这些作品也激发出感知这座城市的新方式,以及以这些深刻洞察的观察为基础的创新未来设计。
动觉剪接由 Center for Global Inquiry and Innovation, Arts Council, 及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资助。
S H Λ D O W 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商业,住宅,酒店,文化及办公室。
我们着重光与影的配合,对物料的认识及利用,通过不断的实验, 务求造出现代,优雅及精确的设计。
参展作品名称: 城 · 廓
香港以漂亮的夜景见称,但亦以土地紧拙,密集建筑而闻名。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夜景的同时,生活於城中的私隐及环境却受到影响。
城。廓 透过光丶影丶空间的无限反射,将香港密集的居住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及空间当中以另一种手法表达出来,尝试引发穿越其中的人们对香港居住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和感受。
刘荣广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於1972年,是享誉盛名的专业建筑师事务所,服务领域广泛及多元化,是亚洲区内的表表者。
参展作品名称: 密度绿洲: 希慎广场
希慎广场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均站在香港高密度建筑的最前线,傲视同侪。这项目是全港首幢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最高水平「白金级」认证和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BEAM最高水平「白金级」的建筑物。项目於2011年完成,建筑面积约为66,500平方米。大厦楼高36层(另设4层地库)丶集写字楼及商场於一身,是繁华热闹的铜锣湾商业区的绿色地标。展览品旨在展示这个项目在香港高密度建筑中具有的代表性,体现各种用途丶流线和绿色元素的融合。展览品的主要部分包括建筑图表和概念模型,使参观者得以反思在香港建筑环境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留得青山在。
奥雅纳是全球众多知名项目的核心创意力量,横跨建筑环境的各个领域和不同行业。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奥雅纳在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5家分支机构,拥有逾13,000名设计丶工程丶规划和谘询专业人员,用创意与热忱在世界各地营建创新项目。
参展作品名称: ArupREAL
以ArupREAL体验建筑环境
VR虚拟实境和AR扩增实境等可视化技术已渐渐普及至市民大众的生活中。建筑业界正积极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於项目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可视化技术也让公众更容易了解建筑环境。
作为建筑环境数码化的先行者,奥雅纳开发了ArupREAL应用程式,利用简化的建筑资讯模型(BIM)及三维分析模型,呈现建筑结构及三维模拟图像。ArupREAL可以展示虚拟现实中的分析数据和模拟结果,以促进与不同持分者的沟通。应用程式将工程图纸丶图表和术语变成简单易明的图像和分析,让公众更直观地参与建筑环境的发展。
微气候模拟
ArupREAL利用流体动力学计算的微气候及其他分析结果,呈现不同时段的气流和日照遮阳等微气候状况。
结构设计检阅
ArupREAL以简化的建筑资讯模型(BIM),呈现虚拟的三维建筑结构设计。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於1976年在香港成立, 业务涵盖建筑设计, 总体规划及室内设计。建筑类型广泛, 包括大型城市综合发展, 高密度公共交通导向发展(HDTOD), 商业, 住宅, 文化及公共项目等。RLP的design better life 理念引领事务所设计或合作设计出众多杰出项目, 而且在业界屡获殊荣, 获得逾180多个国际及香港设计奖项。事务所更获得建筑界权威杂志《bd》选为2017世界一百大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全球排名第51位。
事务所现有员工超过600名, 办事处分布香港, 北京, 上海, 广州和深圳。事务所积极参与各类慈善及公益活动, 连续八年获「商界展关怀」。
参展作品名称: 城市金刚
源於探讨新一届行政长官所提出关於城市发展的方案,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构思了一栋名为「城市金刚」的市政摩天大楼, 以望成为一个新模范以应对香港土地供应短缺及房屋供不应求的问题。通过重叠政府, 机构或社区用地(GIC用地)及发展未被充分利用土地, 「城市金刚」成功展示共享空间及多用途发展, 从而节省土地以用其他社区或房屋发展项目。
项目选址邻近油麻地避风塘, 这变革的市政摩天大楼座落於高速公路枢纽上盖, 并由重叠区未被充分利用的GIC用地容积率设计而成。「城市金刚」高375米, 被划分成4个区域性, 内设多用途的空间, 包括青年及长者住所, 政府辨公室, 公共机构, 学校, 空中绿化层, 运动, 文化及社区配套设备等。
巴马丹拿集团成立於 1868 年,前身为巴马丹拿香港,是东南亚现时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及工程师公司,提供由建筑设计丶工程丶规划至项目管理等建筑服务,公司内部亦设有平面和室内设计部门提供全面支援。对於所设计的建筑项目,不单讲求其功能性,亦重视外型与环境之协调,满足客户及用家之需要。
参展作品名称: SKYPARK
SKYPARK 为人口稠密的旺角区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模式, 建筑师在住宅大厦天台设置会所设施和绿化公园, 由”天梯”连接。这个设计为住户提供了一个拥抱维港景色的空中草坪,以及室内和室外会所设施空间以让他们进行娱乐和社交聚会。此外,在主屋顶设置数种环保设施, 例如太阳能光伏板,雨水循环系统, 风力发电系统等。
建筑师将裙楼购物商场体量分成较小的类似购物村的建筑群,裙楼向奶路臣街方向後退, 形成一个入口广场及户外街道。更多的半户外界面, 垂直绿化,玻璃天窗, 木材与户外家私互相配合以创建一个独特和有趣的购物体验。
Lap Chi Kwong and Alison Von Glinow founded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in 2016. They earned their Masters of Architectur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Their academic projects have been exhibited at Harvard GSD; have been published in Domus China , Platform 5 , and Platform 6 ; and Lap Chi was an invited speaker for GSD Open House. Prior to opening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They worked at Herzog & de Meuron in Basel, Switzerland for five years, and worked with Wang Shu of Amature Architecture Studio in Hangzhou, China. Since opening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their office has been awarded 1st prize on thre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s, and has been named as one of the top twenty Emerging Architecture Practices in the World of 2017 by Wallpaper* Magazine. They has been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Chicago Architecture Club and Harvard GSD Alumni. Lap Chi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bases his office between Chicago and Hong Kong. He is currently a studio instructor at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ison was born in Chicago and she is currently a instructor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参展作品名称: 塔中之塔
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的垂直住宅方案 ‘塔中之塔’ 获颁2017香港像素住宅竞赛一等奖。我们提案通过参展‘塔中之塔’虚拟世界科技体验来加深探索香港高密集微型住房概念。
‘塔中之塔’ 将香港的城市垂直性带入个别居住单位。一向横行使用的居住空间垂直叠加,每个公寓单位因而形成个别塔状。方案由三种基本单元形成:
一室, 一房式, 以及二房家庭式单位。为符合住户的不同需求,每个塔范式拥有独特的比例,组织,以及色调。 ‘塔中之塔’ 方案强调经济实惠建筑过程,通过系统模块化以及低重量材料降低制造,运输成本。此系统将个别单位聚成各种不同规模的建筑类型, 譬如四层楼郊区住宅和城市高楼,并融合公共设施和日常起居。
我们提出在City Samarts: Density 2.0 让参展者通过虚拟世界科技体验我们的得奖作品方案, 《塔中塔》。参展者能参观三种住家单位: studio, 一房, 以及家庭式。虚拟世界科技能使访客亲身体验在塔内往上移动的感觉。有别於常规建筑呈现, 《塔中塔》的垂直居住空间会全然开放给公众体验。
起动九龙东办事处於2012年6月7日成立,负责督导和监察九龙东的发展,以加快其转型为第二个富吸引力的香港核心商业区,支持香港的经济增长和加强香港在全球的竞争力。
参展作品名称: 九龙东智慧城市试点
九龙东是香港研究推行智慧城市发展的试点。我们旨在为九龙东制定智慧城市框架,勾划重点策略范畴,建议相关智慧城市措施和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动九龙东成为充满活力丶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香港核心商业区。
透过不同的计划,包括「绿色核心商业区」丶「起动海滨道计划」及「後巷计划@九龙东」,改造旧机场丶观塘及九龙湾工业区成为另一个具吸引力的核心商业区,维持香港的经济发展。